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
首页
首页» 交流动态
 
快速导航

QUICK NAVIGATION

外教马丁

作者:         发布日期:2007-09-12     

     

  

  提起马丁,接触过他的师生眼前总是会浮现出一个嘴角总是挂着微笑、走路风风火火、浑身充满活力、满头银发、面色红润的欧洲学者的形象。“马丁”是师生们对他亲切的称呼,他的全名为马丁•爱德华•帕克斯(Martin Edward Parkes)。

  今年6月14日已在我校度过了他60岁生日的马丁,是来自英国苏格兰的农业水土工程博士、高级工程师,上世纪九十年代他首次来中国进行访问时,就跨进过我校的大门。从2000年开始,他先后在武汉水利水电大学、我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长期担任教师和从事科研工作,其间在我校工作时间已有3年多。鉴于他长期在我校工作并成绩突出,200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向他颁发了“三秦友谊奖”,以表彰他为陕西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7月11日午后,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冒着摄氏36度的高温,记者来到了北校区外教公寓,采访了这位长期在我校任教的英国博士。

  一

  马丁现在主要给我校几个学院的硕士生和14个学院及水保所的博士生上英语课,课时最多时每周22学时,最少时每周也有14学时,而所教学生专业差异和英语基础差异之大,无疑给他的备课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说起他的教学,听过他课的研究生无不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且方法灵活的老师。

  Hai ,朋友,我是你们的老朋友马丁,欢迎大家来到我的课堂,我们新的挑战又开始了!”

  每节课开始,马丁总是要用这番充满激情的话语鼓励自己的学生开始新的学习。他告诉记者,自己在中国从事教学工作已有7年了,感到中国学生英语词汇掌握得很多,但就是不愿开口说。自己的职责就是鼓励学生开口,要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很轻松,很舒服。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2002年给水建学院学生上专业英语时,马丁在开课之前和最初阶段,利用课余时间约每个学生面谈,谈话内容非常随意轻松,从生活到学习,从娱乐到情感,无所不包,目的就是为了亲近学生,增进相互间了解,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课程结束后,他仍要约每个学生面谈,了解对教学的意见。正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学生的真情沟通交流,加上采用问答、对话、即席演讲、辩论、即兴表演节目等丰富多彩、灵活轻松的授课方式,所以总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采访时马丁自豪而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我觉得自己比学校的其他教师更了解学生!”

  为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马丁对其学习提出了四个阶段的等级要求:

  第一阶段只要求学生多开口讲。为了鼓励大家大胆开口,凡课堂上积极答问或提问的同学,不管正确与否,都可以得到他一张小纸条的奖励,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你因为回答或提出某个问题而得到奖励。他规定这一环节拿到10张纸条,就算满分。有些学生拿到10张后还要发言,他不再允诺,而把机会让给发言少的学生。对于少数胆怯不敢发言的同学,他采取鼓励加期待的方式对这些同学加以耐心的引导。

  第二阶段要求学生能进行有准备的演讲。他出题或划定内容范围,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学生可以搜集大量资料,并制作幻灯片,某方面科技的进展、家乡的风土人情等都可以成为演讲的内容。

  第三阶段要求学生能进行无准备的演讲。即课堂上临时出题,学生即席演讲。

  第四阶段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辩论。在富有火药味的气氛中,学生用英语思维并阐发自己的观点。

  马丁对英语教学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他说,许多人认为英语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他力图让学生把英语直接用到科学研究中。作为农业水土工程专家,他在给研究生上专业英语课时,总是将这一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专业英语结合起来讲,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

  水建学院农业水土工程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王伟同学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上学期马丁给他们上课时布置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在网上搜索一篇反映农业水土工程研究领域新进展的英文论文写出论文摘要,还要用英文写出该文章提出的观点学术界还有哪些争论,并要发表自己的意见。马丁把他的摘要批改后发下来的时候,还送他一本和摘要内容有关的专业英语书籍让他对照看,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还向他介绍了对此领域比较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让他与他们进一步沟通了解,共同探讨。马丁还经常要求学生选择一些创新性的题目做成幻灯片上台给同学们讲解,由其他同学提问。

  马丁坦言,尽管这样做难度较大,对自己和中国学生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许多学生不愿意、也没能力这么做,但他说英国和美国许多教师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他坚信这样对学生有好处,表示还是要坚持下去。


  说到外教,大部分人都想到其收入一定不菲。通过采访,记者才了解到不尽其然。马丁前些年在我校任教时,月工资为3000-3500元人民币;现在每年领不到11个月工资,每月4250元,另有全年休假补贴2200元,每年报销一次探家往返的国际旅费。一名英国的农业水土工程博士,一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英国高级工程师,其物质待遇和我国同类专家相比并不算高。

  在经济发达的祖国工作难道就拿不到这样水平的工资?

  马丁说,其实自己并不在意收入,他只是觉得在中国工作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干。

  但收入并不高的马丁,却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用于教学。据有关老师和同学讲,马丁给每一批学生上课前,总要发给自费制作的关于课程内容的光盘,并发放一套自费复印的资料。据了解,在我校任教以来,马丁仅用于为学生复印资料的费用,就花了一万多元。有位研究生告诉记者,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去年下半年面试口语对话时,每组学生结束后,马丁都要发给他们10元钱一块的巧克力。仅那次考试,马丁用于买巧克力的钱就花去了800多元。

  虽然对物质待遇并不在乎,但马丁对教学工作的认真程度可是出了名的。

  每一批新生开始上课,他都要求大家交来自己的照片,并在背面写上姓名。他把这些照片装进小相册,每次上课时都带在身边,以便随时辨认学生。每次上课时,他都准备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到了下课时,有事的学生可以离开,而愿意多听学生可以留下来听他继续讲课。留学服务中心主任乔文军回忆道,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甘肃天水市举行伏羲文化节,有关方面曾多次邀请他出席开幕式。马丁对中国历史文化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却婉言谢绝了。他说,自己要给学生上课,课程不能随意调,学生利益第一。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马丁给水建学院几个专业的学生合堂上课,发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的学习资料。当时其他专业有的学生想要别的专业的资料。由于资料提前是按各专业人数准备的,这样一来,某一专业的资料就不够发。但马丁并没有因此而拒绝这些同学的要求,在课间休息时间,已满60岁的他一路小跑到距离教室很远的休息室去拿资料,赶上课前背着装有资料的大背包气喘吁吁地跑回教室,将资料发给学生。

  马丁的人缘一向很好,平时对学生总是和蔼可亲,学生们也总愿意亲近他,课余时间常和他一起聊天、锻炼甚至郊游,圣诞节给他送去祝福的礼物和真诚的问候;他经常为自己的学生拍照片,并洗印出来发给每个人。但平时和蔼可亲、总是面带笑容的马丁,也有对学生发脾气的时候。水建学院硕士生王伟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有次上课马丁给学生出了7个方面的对话题目要求大家全面准备,下次上课时临时抽取题目进行对话。有些同学想偷懒,提前只准备了一个题目的内容,上课时没抽到自己准备的题目,就私下和别的同学调换了题目。马丁发现后非常生气,他非常严厉地说:“你们要记住,这里是大学,你们是最好的学生,而这样做是欺骗行为!希望以后不再发生这类事情!”

  马丁在科研方面的严谨态度也给和他共过事的中国同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水建学院汪志农教授和王健实验师回忆道,2002-2004年马丁在水建学院参与国家“十五”重大专项“863”计划项目——“作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与非充分灌溉技术研究”时,为了保证工作质量,在实验地安装土壤含水率测定仪器时,他都要亲自动手,有时甚至把别人安装不规范的设备,拆卸下来自己重新安装;为切实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他不依赖实验工人,经常冒着酷暑,任凭虫叮蚊咬,带着自己从英国带来的仪器,钻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和桃树实验地里观测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在这一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发表了两篇高水平论文,其中一篇先后被IE和SCI收录。


  马丁是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人。工作之余,师生们发表论文时的英文摘要甚至投往外刊的全文的修改,只要向他开口,他总是有求必应。还有学校举办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的150多篇文章的论文集、杨凌示范区举办的国际节水灌溉培训班教材,他都爽快地一丝不苟地无偿承担起繁重的编校任务。今年七月流火的季节在居室接受记者采访时,接到送水工从楼下打来的电话,他立即拿着空桶跑下楼去,又动作敏捷地将一桶纯净水从1楼扛到了6楼房间,累得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摄氏36度的高温下在他的处于顶楼且朝向西晒的房间采访,看到记者热得浑身是汗,他才很不好意思地将空调打开。采访结束后记者问他为什么大热天不开空调时,他说,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每个人都应从一点一滴做起,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采访结束后,忘带相机的记者提出借用马丁的数码相机为其拍一张照片,他当时很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没有。事后得知,前些天已经在上海工作的他的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来看望他,他将自己惟一的相机送给了那位同学。

  谈及今后的打算,马丁说,自己在非洲工作过多年,也在中国的几个地方工作过,但他总觉得杨凌这个地方好。这里环境漂亮干净,这儿的人好,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尤其是在这里所从事的工作对自己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他希望一直能在这里工作下去,直到自己不能再工作时为止。